跳到主要内容

MySQL 中的行锁

MySQL 中的行锁

MySQL 的行锁是一种锁机制,用于控制对数据库表中单行或多行数据的并发访问和修改。行级锁允许多个会话同时读取同一表的不同行,但在写操作时会对所涉及的行进行锁定,以防止其他会话对相同行进行并发修改。

提示

MySQL 的行锁是在引擎层由各个引擎自己实现的。但并不是所有的引擎都支持行锁,比如 MyISAM 引擎就不支持行锁。不支持行锁意味着并发控制只能使用表锁,对于这种引擎的表,同一张表上任何时刻只能有一个更新在执行,这就会影响到业务并发度。InnoDB 是支持行锁的,这也是 MyISAM 被 InnoDB 替代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以下是一个使用行锁的示例(这里是手动加锁):

假设有一个名为 products 的表,用于存储产品信息,其中包含 idnamequantity 等列。

会话 A 和会话 B 同时执行如下事务:

会话A:

START TRANSACTION;
SELECT * FROM products WHERE id = 1; -- 读取产品1的信息

会话B:

START TRANSACTION;
SELECT * FROM products WHERE id = 1; -- 读取产品1的信息

在这个示例中,两个会话尝试读取相同 id 为 1 的产品信息。如果没有行级锁的存在,它们可以并发地读取相同的行。

然而,当会话 A 读取产品 1 的信息时,会自动获取对该行的行级共享锁。这将阻止其他会话在会话 A 释放锁之前修改该行。

现在,会话 B 也尝试读取产品 1 的信息。由于该行已经被会话 A 锁定,会话 B 必须等待会话 A 释放锁才能继续执行。

如果会话 A 执行如下操作后释放锁:

UPDATE products SET quantity = quantity + 1 WHERE id = 1; -- 对产品1的数量进行更新
COMMIT;

随后,会话 B 才能获取对产品 1 的行级共享锁,并读取最新的产品信息。

通过行级锁,MySQL提供了更细粒度的并发控制,允许在多个会话同时读取表的不同行,同时保护写操作的数据一致性。这样可以提高并发性能和数据的并发访问能力。

行锁实现方式

InnoDB 行锁是通过给索引上的索引项加锁来实现的,这一点 MySQL 与 Oracle 不同,后者是通过在数据块中对相应数据行加锁来实现的。InnoDB 这种行锁实现特点意味着:只有通过索引条件检索数据,InnoDB 才使用行级锁,否则,InnoDB 将使用表锁!

不论是使用主键索引、唯一索引或普通索引,InnoDB 都会使用行锁来对数据加锁。

只有执行计划真正使用了索引,才能使用行锁:即便在条件中使用了索引字段,但是否使用索引来检索数据是由 MySQL 通过判断不同执行计划的代价来决定的,如果 MySQL 认为全表扫描效率更高,比如对一些很小的表,它就不会使用索引,这种情况下 InnoDB 将使用表锁,而不是行锁。

因此,在分析锁冲突时,别忘了检查 SQL 的执行计划(可以通过 explain 检查 SQL 的执行计划),以确认是否真正使用了索引。

由于 MySQL 的行锁是针对索引加的锁,不是针对记录加的锁,所以虽然多个 session 是访问不同行的记录, 但是如果是使用相同的索引键, 是会出现锁冲突的(后使用这些索引的 session 需要等待先使用索引的 session 释放锁后,才能获取锁)。 应用设计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。

两阶段锁的概念

在下面的操作序列中,事务 B 的 update 语句执行时会是什么现象呢?假设字段 id 是表 t 的主键

这个问题的结论取决于事务 A 在执行完两条 update 语句后,持有哪些锁,以及在什么时候释放。你可以验证一下:实际上事务 B 的 update 语句会被阻塞,直到事务 A 执行 commit 之后,事务 B 才能继续执行。

知道了这个答案,你一定知道了事务 A 持有的两个记录的行锁,都是在 commit 的时候才释放的。

也就是说,在 InnoDB 事务中,行锁是在需要的时候才加上的,但并不是不需要了就立刻释放,而是要等到事务结束时才释放。这个就是两阶段锁协议。

知道了这个设定,对我们使用事务有什么帮助呢?那就是,如果你的事务中需要锁多个行,要把最可能造成锁冲突、最可能影响并发度的锁尽量往后放。我给你举个例子。

假设你负责实现一个电影票在线交易业务,顾客A要在影院B购买电影票。我们简化一点,这个业务需要涉及到以下操作:

  1. 从顾客A账户余额中扣除电影票价;
  2. 给影院B的账户余额增加这张电影票价;
  3. 记录一条交易日志。

也就是说,要完成这个交易,我们需要 update 两条记录,并 insert 一条记录。当然,为了保证交易的原子性,我们要把这三个操作放在一个事务中。那么,你会怎样安排这三个语句在事务中的顺序呢?

试想如果同时有另外一个顾客C 要在影院 B 买票,那么这两个事务冲突的部分就是语句 2 了。因为它们要更新同一个影院账户的余额,需要修改同一行数据。

根据两阶段锁协议,不论你怎样安排语句顺序,所有的操作需要的行锁都是在事务提交的时候才释放的。所以,如果你把语句 2 安排在最后,比如按照 3、1、2 这样的顺序,那么影院账户余额这一行的锁时间就最少。这就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事务之间的锁等待,提升了并发度。

好了,现在由于你的正确设计,影院余额这一行的行锁在一个事务中不会停留很长时间。但是,这并没有完全解决你的困扰。

如果这个影院做活动,可以低价预售一年内所有的电影票,而且这个活动只做一天。于是在活动时间开始的时候,你的 MySQL 就挂了。你登上服务器一看,CPU 消耗接近 100%,但整个数据库每秒就执行不到 100 个事务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

这里,我就要说到死锁和死锁检测了。

死锁和死锁检测

当并发系统中不同线程出现循环资源依赖,涉及的线程都在等待别的线程释放资源时,就会导致这几个线程都进入无限等待的状态,称为死锁。这里我用数据库中的行锁举个例子。

这时候,事务 A 在等待事务 B 释放 id=2 的行锁,而事务 B 在等待事务 A 释放 id=1 的行锁。 事务 A 和事务 B 在互相等待对方的资源释放,就是进入了死锁状态。当出现死锁以后,有两种策略:

  • 一种策略是,直接进入等待,直到超时。这个超时时间可以通过参数 innodb_lock_wait_timeout 来设置。
  • 另一种策略是,发起死锁检测,发现死锁后,主动回滚死锁链条中的某一个事务,让其他事务得以继续执行。将参数 innodb_deadlock_detect 设置为 on,表示开启这个逻辑。

在 InnoDB 中,innodb_lock_wait_timeout 的默认值是 50s,意味着如果采用第一个策略,当出现死锁以后,第一个被锁住的线程要过 50s 才会超时退出,然后其他线程才有可能继续执行。对于在线服务来说,这个等待时间往往是无法接受的。

但是,我们又不可能直接把这个时间设置成一个很小的值,比如 1s。这样当出现死锁的时候,确实很快就可以解开,但如果不是死锁,而是简单的锁等待呢?所以,超时时间设置太短的话,会出现很多误伤。

所以,正常情况下我们还是要采用第二种策略,即:主动死锁检测,而且 innodb_deadlock_detect 的默认值本身就是 on。主动死锁检测在发生死锁的时候,是能够快速发现并进行处理的,但是它也是有额外负担的。

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过程:每当一个事务被锁的时候,就要看看它所依赖的线程有没有被别人锁住,如此循环,最后判断是否出现了循环等待,也就是死锁。

那如果是我们上面说到的所有事务都要更新同一行的场景呢?

每个新来的被堵住的线程,都要判断会不会由于自己的加入导致了死锁,这是一个时间复杂度是 O(n) 的操作。假设有 1000 个并发线程要同时更新同一行,那么死锁检测操作就是 100万这个量级的。虽然最终检测的结果是没有死锁,但是这期间要消耗大量的CPU资源。因此,你就会看到 CPU 利用率很高,但是每秒却执行不了几个事务。

根据上面的分析,我们来讨论一下,怎么解决由这种热点行更新导致的性能问题呢?问题的症结在于,死锁检测要耗费大量的 CPU 资源。

一种头痛医头的方法,就是如果你能确保这个业务一定不会出现死锁,可以临时把死锁检测关掉。但是这种操作本身带有一定的风险,因为业务设计的时候一般不会把死锁当做一个严重错误,毕竟出现死锁了,就回滚,然后通过业务重试一般就没问题了,这是业务无损的。而关掉死锁检测意味着可能会出现大量的超时,这是业务有损的。

另一个思路是控制并发度。根据上面的分析,你会发现如果并发能够控制住,比如同一行同时最多只有 10 个线程在更新,那么死锁检测的成本很低,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。一个直接的想法就是,在客户端做并发控制。但是,你会很快发现这个方法不太可行,因为客户端很多。我见过一个应用,有 600 个客户端,这样即使每个客户端控制到只有 5 个并发线程,汇总到数据库服务端以后,峰值并发数也可能要达到 3000。

你可以考虑通过将一行改成逻辑上的多行来减少锁冲突。还是以影院账户为例,可以考虑放在多条记录上,比如 10 个记录,影院的账户总额等于这 10 个记录的值的总和。这样每次要给影院账户加金额的时候,随机选其中一条记录来加。这样每次冲突概率变成原来的 1/10,可以减少锁等待个数,也就减少了死锁检测的 CPU 消耗。

这个方案看上去是无损的,但其实这类方案需要根据业务逻辑做详细设计。如果账户余额可能会减少,比如退票逻辑,那么这时候就需要考虑当一部分行记录变成 0 的时候,代码要有特殊处理。

共享锁和排他锁

InnoDB 存储引擎实现了如下两种标准的行级锁:

  • 共享锁(S Lock),允许事务读一行数据。
  • 排他锁(X Lock),允许事务删除或更新一行数据。
提示

共享锁和排他锁(Shared and Exclusive Locks),其实就是常说的读锁和写锁。共享锁和排他锁是标准的实现行级别的锁。举例来说,当给 select 语句应用 lock in share modefor update 或者更新某条记录时,加的都是 行级别的锁

如果一个事务 T1 已经获得了行 r 的共享锁,那么另外的事务 T2 可以立即获得行 r 的共享锁,因为读取并没有改变行 r 的数据,称这种情况为锁兼容(Lock Compatible)。

但若有其他的事务 T3 想获得行 r 的排他锁,则其必须等待事务 T1、T2 释放行 r 上的共享锁一这种情况称为锁不兼容。

表 6-3 显示了共享锁和排他锁的兼容性。

从表 6-3 可以发现 X 锁与任何的锁都不兼容,而 S 锁仅和 S 锁兼容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S 和 X 锁都是行锁,兼容是指对同一记录(row)锁的兼容性情况。

具体如下图所示

如下简单介绍下用法

1、除了显式加锁 lock in share modefor update 的情况,其他情况下的加锁与解锁都无需人工干预。

-- 在锁之前得先关闭自动提交
set autocommit = 0;

-- MySql加共享锁的命令:(sql语句) + lock in share mode;
-- 手动加锁方式
select * from student where id = 1 LOCK IN SHARE MODE;

-- 释放锁
commit / rollback;

或者

-- 手动加锁
select * from student where id=1 FOR UPDATE;

2、InnoDB 所有的行锁算法都是基于索引实现的,锁定的也都是索引或索引区间;

共享锁(S锁)

又称为读锁,顾名思义,共享锁就是多个事务对于同一数据可以共享一把锁,允许其他人读取资源,但是禁止其他人删除,修改资源

-- 在锁之前得先关闭自动提交
set autocommit = 0;

-- MySql加共享锁的命令:(sql语句) + lock in share mode;
-- 手动加锁方式
select * from student where id = 1 LOCK IN SHARE MODE;

-- 释放锁
commit / rollback;

一般用于锁住某行数据不被修改,例如不希望订单信息被修改就可以给它加上这种锁

如下使用共享锁的实例

查看输出结果

与行级别的共享锁和排他锁类似的,还有表级别的共享锁和排他锁。如 LOCK TABLES ... WRITE/READ 等命令,实现的就是表级锁。

排他锁(X锁)

又称为写锁,排他锁不能与其他锁并存,如一个事务获取了一个数据行的排他锁,其他事务就不能再获取该行的锁(共享锁、排他锁),只有该获取了排他锁的事务是可以对数据行进行读取和修改。

加锁释锁方式:

自动: delete / update / insert 默认加上 X锁;

-- 手动加锁
select * from student where id=1 FOR UPDATE;

行锁的三种算法

InnoDB 存储引擎有 3 种行锁的算法,其分别是:

  • Record Lock:记录锁,单个行记录上的锁
  • Gap Lock:间隙锁,锁定一个范围,但不包含记录本身,是为了防止同一事务的两次当前读,出现幻读的情况。
  • Next-Key Lock:就是 Gap Lock + Record Lock,锁定一个范围,并且锁定记录本身

补充:在 Read Committed 隔离级别下,不会使用间隙锁。这里对官网补充一下,隔离级别比 Read Committed 低的情况下,也不会使用间隙锁,如隔离级别为 Read Uncommited 时,也不存在间隙锁。当隔离级别为 Repeatable Read 和 Serializable 时,就会存在间隙锁。

Record Lock:单个记录的锁

记录锁,它封锁索引记录,作用于唯一索引上,如下图所示:

select * from t where id = 4 for update;

它会在 id=4 的索引记录上加锁,以阻止其他事务插入,更新,删除 id=4 的这一行。

记录锁出现条件:精准条件命中,并且命中的条件字段是唯一索引;

例如:

-- 这里的id是唯一索引。
update user_info set name='张三' where id=1;

Record Lock 总是会去锁住索引记录,如果 InnoDB 存储引擎表在建立的时候没有设置任何一个索引,那么这时 InnoDB 存储引擎会使用隐式的主键来进行锁定。

记录锁的作用:加了记录锁之后可以避免数据在查询的时候被修改的重复读问题,也避免了在修改的事务未提交前被其他事务读取的脏读问题。

Gap Lock:间隙锁 ⭐

间隙锁,锁定一个范围,但不包括记录本身。GAP 锁的目的,是为了防止同一事务的两次当前读,出现幻读的情况。

今天分析的问题都是在可重复读隔离级别下的,间隙锁是在可重复读隔离级别下才会生效的。所以,你如果把隔离级别设置为读提交的话,就没有间隙锁了。

行锁只能锁住行,但是新插入记录这个动作,要更新的是记录之间的 “间隙”。因此,为了解决幻读问题,InnoDB 只好引入新的锁,也就是间隙锁 (Gap Lock)。

CREATE TABLE `t` (
`id` int(11) NOT NULL,
`c` int(11) DEFAULT NULL,
`d` int(11) DEFAULT NULL,
PRIMARY KEY (`id`),
KEY `c` (`c`)
) ENGINE=InnoDB;

insert into t values(0,0,0),(5,5,5),
(10,10,10),(15,15,15),(20,20,20),(25,25,25);

顾名思义,间隙锁,锁的就是两个值之间的空隙。表 t,初始化插入了 6 个记录,这就产生了 7 个间隙。

这样,当你执行 select * from t where d = 5 for update 的时候,就不止是给数据库中已有的 6 个记录加上了行锁,还同时加了 7 个间隙锁。

这样就确保了无法再插入新的记录。

也就是说这时候,在一行行扫描的过程中,不仅将给行加上了行锁,还给行两边的空隙,也加上了间隙锁。

跟间隙锁存在冲突关系的,是 “往这个间隙中插入一个记录” 这个操作。间隙锁之间都不存在冲突关系。

这句话不太好理解,举个例子(手动加锁来模拟):

这里 session B 并不会被堵住。

因为表 t 里并没有 c = 7 这个记录,因此 session A 加的是间隙锁 (5, 10)。而 session B 也是在这个间隙加的间隙锁。它们有共同的目标,即:保护这个间隙,不允许插入值。但,它们之间是不冲突的。

Next-Key Lock:临键锁 ⭐

Next-Key Lock 是结合了 Gap Lock 和 Record Lock 的一种锁定算法,在 Next-Key Lock 算法下,InnoDB 对于行的查询都是采用这种锁定算法(其实就是会动态的选择 Gap Lock 和 Record Lock 来优化加锁操作)。

临键锁是 InnoDB 的行锁默认算法,它是记录锁和间隙锁的组合,临键锁会把查询出来的记录锁住,同时也会把该范围查询内的所有间隙空间也会锁住,再之它会把相邻的下一个区间也会锁住。

它的封锁范围,既包含索引记录,又包含索引之前的区间,即:

(负无穷大,1],(2,4],(5,7],(8,11],(12,无穷大]

在事务A中执行:

UPDATE table SET name = 'javaHuang' WHERE age = 4;

SELECT * FROM table WHERE age = 4 FOR UPDATE;

这两个语句都会锁定 (2,4],(4,7) 这两个区间。

即, InnoDB 会获取该记录行的 临键锁 ,并同时获取该记录行下一个区间的间隙锁。

临键锁的作用:结合记录锁和间隙锁的特性,临键锁避免了在范围查询时出现脏读、重复读、幻读问题。加了临键锁之后,在范围区间内数据不允许被修改和插入。

这里分析的问题都是在可重复读隔离级别下的,间隙锁是在可重复读隔离级别下才会生效的。所以,你如果把隔离级别设置为读提交的话,就没有间隙锁了。

总结:加锁规则

加锁规则里面,包含了两个 “原则”、两个 “优化” 和一个 “bug”。

  • 原则 1:加锁的基本单位是 next-key lock。而 next-key lock 是前开后闭区间。
  • 原则 2:查找过程中访问到的对象才会加锁。
  • 优化 1:索引上的等值查询,给唯一索引加锁的时候,next-key lock 退化为行锁。
  • 优化 2:索引上的等值查询,向右遍历时且最后一个值不满足等值条件的时候,next-key lock 退化为间隙锁。
  • 一个 bug:唯一索引上的范围查询会访问到不满足条件的第一个值为止。

案例一:等值查询间隙锁

第一个例子是关于等值条件操作间隙:

由于表 t 中没有 id=7 的记录,所以用我们上面提到的加锁规则判断一下的话:

1、根据原则 1,加锁单位是 next-key lock,session A 加锁范围就是 (5,10]

2、同时根据优化 2,这是一个等值查询 (id=7),而向右最后一个值 id=10 不满足查询条件,next-key lock 退化成间隙锁,因此最终加锁的范围是 (5,10)

所以,session B 要往这个间隙里面插入 id=8 的记录会被锁住,但是 session C 修改 id=10 这行是可以的。

案例二:非唯一索引等值锁

第二个例子是关于覆盖索引上的锁:

这里 session A 要给索引 c 上 c=5 的这一行加上读锁。

1、根据原则 1,加锁单位是 next-key lock,因此会给 (0,5] 加上 next-key lock。

2、要注意 c 是普通索引,因此仅访问 c=5 这一条记录是不能马上停下来的,需要向右遍历,查到 c=10 才放弃(因为是查找间隙,所以就是找到 5 的下一个值为止)。根据原则 2,访问到的都要加锁,因此要给 (5,10] 加 next-key lock。

3、但是同时这个符合优化 2:等值判断,向右遍历,最后一个值不满足 c=5 这个等值条件,因此退化成间隙锁 (5,10)

4、根据原则 2 ,只有访问到的对象才会加锁,这个查询使用覆盖索引,并不需要访问主键索引,所以主键索引上没有加任何锁,这就是为什么 session B 的 update 语句可以执行完成。

但 session C 要插入一个 (7,7,7) 的记录,就会被 session A 的间隙锁 (5,10) 锁住。

lock in share mode 只锁覆盖索引,但是如果是 for update 就不一样了。 执行 for update 时,系统会认为你接下来要更新数据,因此会 顺便给主键索引上满足条件的行加上行锁

这个例子说明,锁是加在索引上的;同时,它给我们的指导是,如果你要用 lock in share mode 来给行加读锁避免数据被更新的话,就必须得绕过覆盖索引的优化,在查询字段中加入索引中不存在的字段。比如,将 session A 的查询语句改成

select d from t where c = 5 lock in share mode

案例三:主键索引范围锁

第三个例子是关于范围查询的。

现在我们就用前面提到的加锁规则,来分析一下 session A 会加什么锁呢?

  1. 开始执行的时候,要找到第一个 id=10 的行,因此本该是 next-key lock (5,10]
  2. 根据优化 1, 主键 id 上的等值条件,退化成行锁,只加了 id=10 这一行的行锁。
  3. 范围查找就往后继续找,找到 id=15 这一行停下来,因此需要加 next-key lock (10,15]

所以,session A 这时候锁的范围就是主键索引上,行锁 id=10 和 next-key lock (10,15]。这样,session B 和 session C 的结果你就能理解了。

这里你需要注意一点,首次 session A 定位查找 id=10 的行的时候,是当做等值查询来判断的,而向右扫描到 id=15 的时候,用的是范围查询判断。

Reference